關於邵族


品味邵族美好故事

走進部落
揭開邵族的
神秘面紗

Lalu(拉魯)為邵族傳統信仰、精神文明之核心,其不僅指涉有形之地理範圍—日月潭中之拉魯島,也象徵邵族傳統信仰上最高祖靈之居住地,本身有特殊之神聖意涵與相傳之傳說,是邵族諸多慣習、禁忌、祭儀之中心。

相傳邵族祖先於久遠之前,住在現今之阿里山(或者嘉義地區;或者更遠的台南府城附近),因打獵追逐著一頭罕見肥碩白鹿,於是翻山越嶺數十日,追逐過程中因怕迷失返回部落的方向,沿途在樹林中以獵刀削下樹皮及束草做為記號。獵人們追逐到一個突出的山丘Puzi(現今的土亭仔),該白鹿躍入於湖中,因此意外發現一個位於深山裡的世外桃源wazaqan(邵語意思為:湖、海、潭之統稱),也稱為Zintun(即現今日月潭)。

當晚,長者夢見一位穿著白衣的美女自稱是那白鹿,她說她為了帶領邵族族人到這豐沃之地,才會不斷奔跑。於是獵人們約定好,在返家後要帶領妻兒遷徙至Zintun(今日月潭)。獵人們在回去的路程上,還好有之前在樹林以獵刀削下樹皮及束草的記號當指引,才能夠平安回到部落並遷徙至日月潭。這則與邵族族群遷徙史緊密相關之傳說,即為inkahiwan qmaqutilh mapuzipuzi a lhkaribush a qnuan a lalawa(追逐白鹿的傳說)。



白鰻祭和狩獵祭息息相關

Shinshii(女祭司)手持白鰻麻糬祝禱中後有籩器盛放酒糟,以糯米製成白鰻形狀的麻糬祭拜祖靈,為了祈求外出的勇士們能平安豐收歸來。

白色麻糬?白(拜)鰻祭

貼寫有各戶家主姓名的紅紙條的白鰻麻糬, 「白鰻」供品是以糯米所製成的白鰻造型麻糬,長約兩台尺、寬約三分之一台尺。

逐鹿故事

部落神話


相傳邵族祖先因追逐白鹿而發現日月潭,進而定居於此,由此可說明邵族原為狩獵民族,因遷徙定居於日月潭的影響,而發展出豐富的漁撈文化。每年農曆 7 月期間所舉行之邵族傳統歲時祭儀「狩獵祭」,其為早期狩獵、漁撈文化衍生的祭儀,而狩獵祭儀中的白鰻祭,以漁獵成果「白鰻」作為供品造型,更顯示邵族人對於祖靈、狩獵、漁撈之間息息相關的生活文化。


白鰻祭為狩獵祭的一部分,白鰻麻糬為祭儀中的唯一供品,使用鰻魚作為供品造型,「白鰻」供品是以糯米所製成的白鰻造型麻糬,長約兩台尺、寬約三分之一台尺,這與邵族傳統的漁撈文化息息相關。高倉豐長老說:「捕魚時,曾忘了將捕鰻筒收回,過了數天後,那被困在捕鰻筒裡的鰻魚,還是很堅強的活著。」正是因為鰻魚富有生命力、動作迅速有力,且在水中之棲居範圍,使魚蝦不敢靠近,在陸地又具有尋找水源的本能,正是族人欲成為勇士的必備條件;因此為了祈求外出的勇士們能平安豐收歸來,邵族人便以糯米來製成白鰻形狀的麻糬祭拜祖靈。

耆老之言


具有神聖性之邵語字根:
Lalu(拉魯)因其神聖性,亦為邵語的主要字根,結合其它文字組合為具有信仰、連結邵族人精神層面之相關語彙。如,以 lalu 為「最高祖靈所在」之字義,以 mulalu 為「祭儀」;以 pulalu 為「使…祭儀」,以 apulalu 為「要祭儀」。而各種歲時祭儀之族語,就在 lalu 前後加綴來表達,如ulalaluan 指「祖靈籃」。



資料來源: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
資訊網https://www.titic.cip.gov.tw/
感謝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授權使用